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在主前坐下(ChatGPT)

 「παρακαθίζω」( parakathízō )這個字基本的意思是「坐下」或「讓某人坐下」,但它的組成與使用背景讓它有一些更細緻或特殊的意義,值得注意。 一、詞源與結構 παρακαθίζω 是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παρά (para) :表示「在……旁邊」、「靠近」 καθίζω (kathízō) :是「使坐下」、「坐下來」的意思,來自動詞「κάθημαι」(我坐) 因此, παρακαθίζω 的字面意思是: 「使某人坐在旁邊」、「與某人一起坐下」、「靠近地坐下」 二、語意延伸與文學/聖經中的用法 這個詞在新約聖經中出現得不多(實際上只在路加福音24:4中出現過一次,是一個比較罕見的動詞),但它的含義可以從上下文與其構詞結構看出一些細微的語感: 1. 表達親密、靠近的動作 使用 παρά (靠近)這個前綴,表明這個「坐下」不是普通地隨便坐下,而是 特意靠近地坐下 ,有一種「來到身旁」的感覺。 👉 例如:如果一個人 παρακαθίζω 到另一人旁邊,他不是隨便找個位子坐,而是有目的地靠近對方、與之同在。 2. 帶有「同坐」、「陪伴」的意味 在古代文獻中,這個動詞有時用於 老師與學生、朋友之間的陪坐 ,帶有教導、交流、親近的語氣。 3. 可能蘊含一種「同席」、「一起參與」的象徵 特別在晚餐或宴席中,「坐在一起」不只是空間動作,更是一種社交/屬靈上的關係(例如耶穌與稅吏一同坐席)。 三、在路加福音24:4 中的意涵 「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這裡的「站在旁邊」在原文中就是 παρακαθίζω 的使用) 這個場景是婦女們在耶穌墳墓前,天使出現的時候。「παρακαθίζω」這裡不是單單描述天使的動作,而是一種突然 靠近她們 、與她們 同在 的動作,是一個非常具有臨在與安慰意味的動詞。 四、總結這個詞的特別意義 層面 意義 空間 靠近地坐下,不是遠遠地坐 關係 陪伴、親密,有意地同坐 情感 帶來安慰、關懷的臨在 神學 (若應用在神與人)可象徵神靠近、與人同在的動作 παρακαθεσθεῖσα ,這個詞是 παρακαθίζω 的一個 過去分詞形式 ,而且是 女性、單數、主動語態、第一(或第二)語法格 ,通常翻成「已經靠近坐下的那位女子」。 一、形式解析...

教育面臨的7個殘酷事實(參考用)

 摘要:3~6很關鍵 三、立即滿足,毀了耐性 現在什麼都講求:一鍵搞定、一點即通、一滑就懂。一旦學習需要花時間、需要努力?他們就放棄,他們發脾氣,他們怪老師...... 四、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教會孩子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 YouTube塑造了他們的想法;Discord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只是背景音。 五、不習慣「不」這個字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餵給孩子們想看的東西。但現實世界呢?他們不能靜音、不能封鎖,也不能滑過討厭的對話,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親子互動、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六、現在什麼都是「藉口」 趕不上截止日?焦慮症。坐不住?過動症。不尊重人?創傷後遺症。 是的,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拜託我們知道。但這些標籤的過度使用,讓責任感漸漸消失殆盡。(編按:父母無形中也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親師關係分崩離析) 育兒越來越困難!高中老師沮喪點出:現代教育面臨的七個殘酷事實 文.整理/劉士甄 教育面臨的7個殘酷事實 Taz直白點出現今教育上面臨的七個殘酷事實,引起不小回響:「不是因為老師太軟弱,也不是因為學校失敗了,而是因為整個社會變了,並且沒有人為這場變化的後果做過準備!」 一、 父母的缺席比以往更嚴重 現在很常見,兩個都要上班的父母,或是獨自一人負擔一切的單親;工時瘋狂、工作壓力沉重、生活成本飆升。 孩子們靠著手機平板自我成長,父母精疲力盡地掙扎求生。 而老師呢?Taz表示:「我們被期待補上這所有的空缺。」 二、新冠疫情不只是打斷,而是重置了一切 兩年多來,我們被灌輸:上學不是必需的,在家穿睡衣也能工作,社交是可有可無的。 現在呢?學生們帶著這種心態回到教室——而代價由老師們承擔。 三、立即滿足,毀了耐性 現在什麼都講求:一鍵搞定、一點即通、一滑就懂。 一旦學習需要花時間、需要努力?他們就放棄,他們發脾氣,他們怪老師...... 四、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教會孩子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YouTube塑造了他們的想法;Discord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只是背景音。 五、不習慣「不」這個字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餵給孩子們想看的東西。但現實世界呢? 他們不能靜音、不能封鎖,也不能滑過討厭的對話,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

我與ChatGPT在講章交流之中的對話

 寫在前面:AI真是太厲害了。為了不使自己懶惰,我還是乖乖寫完逐字稿,之後才與AI交流交流。沒想到ChatGPT這麼全面@@ 我:「幫我把以下文章摘要約800字:「(路9:37-43)……(講章略)。 」 以下是你提供的文章內容的 約800字摘要 ,保留原文重點與神學思考脈絡,條理清晰,方便理解與分享: 在路加福音9:37-43中,記載耶穌醫治一位被鬼附身、出現抽搐症狀的孩子。這症狀雖被當時人視為鬼附,今日則可能是癲癇等神經疾病。本文指出,無論是病得醫治還是鬼被趕出,焦點都在於「人被耶穌醫治了」。 此事件在三本對觀福音書中有不同的神學焦點: 一、馬太與馬可的詮釋: 馬太福音 強調「信心能移山」,將醫治作為教導信心的起點,指出門徒無法趕鬼,是因信心不足(太17:19-20)。 馬可福音 記載最詳細,不僅描寫病情劇烈,更突顯「信心歷程」的重要(可9:14-27)。當父親對耶穌說「若你能…」,耶穌回應:「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父親則喊道:「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展現了信心的掙扎與成長。 此外,一些版本還提及趕鬼需「禱告與禁食」,這也在教會中引發對靈性操練的強調。然而,本文提醒信仰不能流於外表行為,而應保有如孩子般單純的信心。 二、路加的重點——「唉!這不信又悖謬的世代」 路加的記載較簡短,未多論信心或禱告,而是讓焦點集中於耶穌的嘆息:「唉!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這句話(路9:41)表達出耶穌對世代的不信與扭曲價值觀的痛心。 「唉!」(ὦ)在福音書中極少使用,通常出現在耶穌對人信心狀態的強烈情感反應中(如太17:17;可9:19)。耶穌在此斥責的,不僅是個別人,而是整個「世代」(希臘文: γενεά )的靈性狀態——一種對神不信任且價值觀被扭曲的集體心態。 三、「不信」與「悖謬」的意涵 不信 指缺乏對神的信心與信靠,是與神斷裂的關係。 悖謬 (διαστρέφω)原意是「扭曲」,象徵將神的旨意、誡命與價值觀曲解,甚至反過來攻擊神的善。 這兩者結合,是導致許多人無法經歷醫治與釋放的深層問題。 四、「不信與悖謬的世代」可能的對象 耶穌所責備的「世代」可以包含: 門徒 :雖被賦予能力,卻在面對棘手問題時顯出信心薄弱。 群眾 :他們只因吃餅得飽才跟隨耶穌,缺乏真正的信仰(參約6:26、66)。 歷世歷代的世...

癲癇 (Epilepsy) (be lunatick) (σεληνιάζομαι),Grok整理回答

 σεληνιάζομαι,be lunatick。有癲癇病的。(太17:14-18;可9:14-27;路9:37-43) 以下由Grok回答,附上一則1997年12月16日的〈寶可夢震撼事件〉: 癲癇(Epilepsy)是一種由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其成因複雜且多樣,可能涉及遺傳、環境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癲癇常見成因的概述: 1. 遺傳因素 某些癲癇類型與基因突變或遺傳傾向有關。例如,家族性癲癇可能由特定基因異常引起。 遺傳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或某些代謝性疾病)也可能導致癲癇。 2. 腦部結構異常或損傷 腦外傷 :頭部創傷(如車禍或摔倒)可能損壞腦組織,誘發癲癇。 腦中風 :血管阻塞或出血影響腦部功能,是成年人癲癇的常見原因。 腦部感染 :如腦膜炎、腦炎或寄生蟲感染(如囊蟲病)可引發癲癇。 發育異常 :先天性腦畸形或皮質發育不良也可能導致癲癇。 3. 代謝或內分泌失調 低血糖 或 電解質失衡 (如鈉、鈣、鎂異常)可能觸發癲癇發作。 某些代謝性疾病(如尿毒症或肝性腦病)也與癲癇相關。 4. 觸發因素 睡眠不足 :長期缺乏睡眠可能降低癲癇發作閾值。 壓力 :情緒或心理壓力有時會誘發發作。 酒精或藥物 :過量飲酒、戒酒反應或濫用藥物(如可卡因)可能引發癲癇。 閃光或刺激 :光敏感性癲癇可能由閃爍的光線或特定視覺模式觸發。 5. 不明原因(特發性癲癇) 在許多病例中,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癲癇的具體原因無法明確確定,稱為特發性癲癇,可能與遺傳傾向有關,但無明顯腦部損傷或疾病。 年齡差異 兒童 :常見原因包括先天性異常、高熱驚厥或遺傳因素。 成年人 :腦中風、腦外傷或腫瘤更常見。 老年人 :腦血管疾病(如中風)是主要原因。 診斷與治療 癲癇的成因通常需要通過腦電圖(EEG)、影像學檢查(如MRI)以及病史分析來確定。治療上,抗癲癇藥物是首選,對於藥物無效的患者,可能考慮手術或神經調節療法。 1997年12月16日發生在日本的「寶可夢震撼事件」(Pokémon Shock)。這起事件涉及動畫《精靈寶可夢》(當時稱為「Pocket Monsters」)第38集「電腦戰士3D龍」(Dennō Senshi Porygon)。在這一集播出時,畫面中出現了快速閃爍的紅藍光(頻率約...

不信又悖謬的世代(ChatGPT)

 耶穌說「唉!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這句話的出處主要來自《聖經》四福音書中的幾個地方,特別是在門徒無法趕出污鬼時,耶穌發出的感嘆。 出處 馬太福音 17:17 耶穌說:「唉!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 馬可福音 9:19 耶穌說:「唉!不信的世代啊,我要與你們同在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 路加福音 9:41 耶穌說:「唉!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你的兒子帶到這裡來吧。」 指的是誰? 這句話主要是針對當時的 門徒和以色列人 ,因為他們缺乏信心。當時,有一位父親帶著被鬼附的兒子來找耶穌的門徒,希望他們能醫治他,但門徒卻無法趕出污鬼。這時耶穌表達了對門徒 信心不足 的不滿,並且擴及整個世代,指責他們 不信與悖謬 (悖謬意指心思不正、遠離神的道)。 這句話也可以廣義地理解為耶穌對當時整個猶太社會的不滿,因為他們多次見證神蹟,卻仍然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 延伸意涵 這段話提醒信徒要有信心,相信神的大能,不要只憑眼見才信。耶穌隨後也教導門徒,若有信心,即使像芥菜種那麼小,也能移山倒海(馬太福音 17:20)。 關於「耶穌說『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的含義」,許多聖經學者、神學家和註釋書都有討論。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觀點來源: 1. 教父與古代聖經註釋者 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 AD) 在他的《講道集》(Sermons)與《論三位一體》(De Trinitate)中,奧古斯丁強調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當時的猶太人,也適用於所有缺乏信心的人類世代。 約翰·金口(John Chrysostom, 347-407 AD) 在他的《馬太福音註釋》(Homilies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中,金口認為耶穌這句話主要針對門徒,責備他們的信心不足,但同時也是對整個世代的嘆息,表達對人類普遍不信的憂傷。 2. 近代聖經註釋書 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 1662-1714) – 《馬太·亨利聖經註釋》(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亨利認為,耶穌的話...

噯!(ὦ)

ὦ 感嘆語,可用來:一、表達感情,或以主格取代呼格;二、或是不含感情(例徒1:1 喔!提阿非羅);三、感歎詞(例羅11:33 深哉!) 這個單字出現在福音書中只現於共觀福音,約翰則沒有使用此字的習慣。 太15:28耶穌對迦南婦人的信心表示讚同,就對她說:「婦人啊!」這「啊!」《和合》沒有譯出來 太17:17就是在說「噯!不信又悖謬的世代…」 可9:19同上的事件與句子 路9:41也是同上 路24:25是耶穌復活後同兩個門徒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對他們的信心遲純表達「無知的人哪!」 福音書的「噯!」出處就謹上述5處。 剩下的就只有使徒行傳中1章1節的提阿非羅「啊」,以及用保羅視角與人辯論的那些話有用到,羅馬書、加拉太書、提摩太前書這些保羅作品也有用到,最後就只有雅各書2:20使用了一次,用在規勸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之論證。 所以綜合整理,路加用過這字幾次,但其實是保羅才比較常使用,可能是辯論的語氣問題,可以見得保羅曾自嘲「其貌不揚、言語粗俗」(林後10:10)有一點點的道理。 第二,以福音書的範圍來講,只有共觀福音中,耶穌變貌後下山遇到的〈被靈附身的孩子〉事件,才有此字出現。是耶穌對「不信又悖謬的世代」發出的感歎之聲:「噯!」 但除此之外,不管是太15章的迦南婦人,還是路24章以馬忤斯路上「眼還沒開」的門徒,其實耶穌發出此感歎之時,都是在表達對方的不信(或信心),是與信心這個議題有絕對關係的。 所以,信(或不信)足以讓耶穌得以發出如此的感歎句!

全能悖論與邪惡悖論的回答(Grok, Gemini, ChatGPT)

Grok  「全能悖論」(Omnipotence Paradox)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問題,通常表述為:「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麼祂能否創造一塊祂自己也搬不動的石頭?」這個問題試圖挑戰「全能」概念的邏輯一致性,因為無論答案是「能」還是「不能」,似乎都會導致矛盾——如果能創造,則存在某物超越上帝的能力;如果不能,則上帝並非全能。那麼,如何破解這個悖論呢?另外,你也問到了歷史上證明上帝存在的經典方法,我會逐一回答。 「全能悖論」的破解思路 哲學家和神學家提出了多種方式來回應這個悖論,以下是幾個主要的破解思路: 重新定義「全能」 傳統上,「全能」不一定意味著能做邏輯上不可能的事。例如,中世紀哲學家如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認為,全能指的是能夠實現所有「邏輯上可能」的事。創造一塊「上帝搬不動的石頭」是一個邏輯矛盾(因為「全能」與「搬不動」互相否定),就像「畫一個方形的圓」一樣,這類命題本身無意義。因此,上帝無法做到這一點,並不損害祂的全能,因為全能不包括實現自相矛盾的事。 這種觀點認為,悖論的問題在於語言和邏輯的誤用,而不是全能本身的缺陷。 區分「能力」與「結果」 一些現代哲學家提出,上帝可以創造這樣一塊石頭,但這並不意味著祂會因此失去全能。例如,C.S.劉易斯(C.S. Lewis)等認為,上帝的全能是一種本質屬性,即使祂自願限制某個行動(例如不搬動某塊石頭),也不等於祂不再全能。這種觀點強調全能的靈活性,而非絕對的機械性定義。 否定悖論的實質性 另一種回應是認為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問題(pseudo-problem)。例如,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語言哲學可能會說,「上帝搬不動的石頭」這個表述只是語詞遊戲,缺乏實際參照物,因此不構成對全能的真正挑戰。 神秘主義觀點 一些宗教思想家認為,人類的邏輯和語言無法完全理解上帝的性質。全能悖論可能是人類認知局限的產物,而非上帝本身有什麼缺陷。這種觀點在東方正教和某些神秘主義傳統中較為常見。 總的來說,破解全能悖論的關鍵在於重新審視「全能」的定義,或者質疑悖論本身的有效性。不同的哲學和宗教傳統對此有不同側重,但大多數都試圖在邏輯與信仰之間找到平衡。 歷史上證明上帝存在的經典方法 歷史上,哲學家和神學家提出了多種論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