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臨的7個殘酷事實(參考用)

 摘要:3~6很關鍵

三、立即滿足,毀了耐性

現在什麼都講求:一鍵搞定、一點即通、一滑就懂。一旦學習需要花時間、需要努力?他們就放棄,他們發脾氣,他們怪老師......

四、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教會孩子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

YouTube塑造了他們的想法;Discord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只是背景音。

五、不習慣「不」這個字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餵給孩子們想看的東西。但現實世界呢?他們不能靜音、不能封鎖,也不能滑過討厭的對話,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親子互動、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六、現在什麼都是「藉口」

趕不上截止日?焦慮症。坐不住?過動症。不尊重人?創傷後遺症。

是的,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拜託我們知道。但這些標籤的過度使用,讓責任感漸漸消失殆盡。(編按:父母無形中也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親師關係分崩離析)

育兒越來越困難!高中老師沮喪點出:現代教育面臨的七個殘酷事實文.整理/劉士甄

教育面臨的7個殘酷事實

Taz直白點出現今教育上面臨的七個殘酷事實,引起不小回響:「不是因為老師太軟弱,也不是因為學校失敗了,而是因為整個社會變了,並且沒有人為這場變化的後果做過準備!」

一、 父母的缺席比以往更嚴重

現在很常見,兩個都要上班的父母,或是獨自一人負擔一切的單親;工時瘋狂、工作壓力沉重、生活成本飆升。

孩子們靠著手機平板自我成長,父母精疲力盡地掙扎求生。

而老師呢?Taz表示:「我們被期待補上這所有的空缺。」

二、新冠疫情不只是打斷,而是重置了一切

兩年多來,我們被灌輸:上學不是必需的,在家穿睡衣也能工作,社交是可有可無的。

現在呢?學生們帶著這種心態回到教室——而代價由老師們承擔。

三、立即滿足,毀了耐性

現在什麼都講求:一鍵搞定、一點即通、一滑就懂。

一旦學習需要花時間、需要努力?他們就放棄,他們發脾氣,他們怪老師......

四、是科技在教他們,不是大人

TikTok教會孩子們,注意力只能維持幾秒鐘;YouTube塑造了他們的想法;Discord定義了他們的價值觀。

父母與老師曾經是他們最重要的影響力。而現在?我們只是背景音。

五、不習慣「不」這個字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只會餵給孩子們想看的東西。但現實世界呢?

他們不能靜音、不能封鎖,也不能滑過討厭的對話,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親子互動、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六、現在什麼都是「藉口」

趕不上截止日?焦慮症。坐不住?過動症。不尊重人?創傷後遺症。

是的,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拜託我們知道。但這些標籤的過度使用,讓責任感漸漸消失殆盡。(編按:父母無形中也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親師關係分崩離析)

七、老師收拾所有殘局

Taz直言,老師們要當:教育者、諮商師、心理學家、家長的替身、情緒支持系統......有網友補充,在台灣,老師甚至需充當調查員。

但最後學校真正重視的,還是那些評量數據,而不是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

Taz站在教育第一線,以老師的角度看現在學生的行為表現與教育現象,值得深思。儘管這是國外的狀況,但對比台灣,卻也相差不遠,爸媽們不得不注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與ChatGPT在講章交流之中的對話

耶穌在對話中直接呼喚名字的人

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