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ὑδρωπικός水臌病(ChatGPT)

  ὑδρωπικός(hydrōpikós)是甚麼? 這個字出自古希臘文,字根 ὕδωρ(hýdōr,「水」)+ –ωπικός(–ōpikós, 表示「…性質的」),原意就是「積水的人」——也就是英文舊譯 dropsy 、「水腫」。 《路加福音》14:2 記載耶穌在一個安息日醫好「患水腫的人」(ὑδρωπικόν τινα),正是這個詞在新約裡唯一一次出現。 會怎樣?──古今醫學上的說明 時代 認識 常見表徵 古希臘、羅馬 體內「多餘之水」滯留,歸因於體液(humors)失衡,特別是「痰」(phlegm) 或「冷濕」體質過剩。治療多靠瀉劑、放血、利尿草藥。 四肢或腹部腫脹、氣短、乏力,嚴重時腹水。 現代醫學(edema) 水分漏出血管進入組織間隙的結果。背後原因常是: • 心臟衰竭(回流受阻) • 肝硬化(蛋白低滲透) • 腎病(鹽水滯留) • 淋巴回流阻塞 受重力影響的踝、腿浮腫;腹水;眼皮浮腫;體重快速增加;睡平時呼吸困難等。 簡單記 :ὑδρωπικός ≈ 現代「 全身或局部水腫/浮腫 」,最常見的臨床對應是「 充血性心衰竭造成的水腫 」。 隱喻層面的應用 被「無用之水」填滿卻缺乏真正生命 古人觀察到水腫患者看似「脹大」卻是虛弱——用來比喻靈性空洞卻充斥世俗包袱的人。 貪得無厭的貯藏 巴西流等教父把 ὑδρωπία (水腫)比作「財貨貯積愈多,內心愈乾渴」:外表膨脹,實則渴求更多。 罪與自義的腫脹 馬丁路德評《路加福音》14 章:法利賽人像水腫患者,被律法的「死氣」灌滿,必須由基督釋放。 給今日讀者的跨時代提示 身體層面 :若出現下肢或眼周浮腫、呼吸急促,應留意心臟、腎臟或肝功能,及早就醫。 屬靈或心理層面 :過度囤積(財物、成就、情緒)卻不肯流動分享,可能像水腫一樣帶來「表面澎湃、內裡疲弱」。福音故事提醒人——真正的醫治是讓「活水」流通而不是囤積。

沒有「降生」這回事好嗎!

講道之後被資深牧者告誡:一般人是出生,耶穌基督是降生。 但明明我都講得那麼清楚了,聖經原文的用字就沒有「降生」這個字,都嘛是「出生」,是聽不懂喔! 傳統的《和合本》只有在太1:18有譯作「降生」的字, 但是不好意思吼,γένεσις這個字哪裡有「降」的意思啦! 再來,《和合本》譯作「降世」的三個部分,分別是: 約3:17,原文是「進入世界」 εἰς   τὸν   κόσμον 提前1:15,同上 提前2:5更好笑,「降世為人」這個字根本是《和合本》超譯的,原文沒有「降」也沒有「世」 話說回來καταβαίνω降下的這個字新約是用得蠻多的,因為就是移動的方向用詞, 舉凡:下山、下樹(撒該)、降雨、從十字架上下來、聖靈如鴿從天而降、聖靈或天使降臨,族繁不及備載…。 中肯一點來講,耶穌自述以及使徒見證之中,有幾處直接講到耶穌的存在是「降下」的事,只有如下: 約3:13耶穌自證祂是從天「降下」的人子 約6章有許多耶穌自證與猶太人與之辯論的「從天降下來的糧」,暗指耶穌 弗4:9、10那降下的要遠升諸天之上,為要充滿萬有。這裡指的是耶穌存有的下與上 最後,帖前4:16指耶穌要親自從天降臨 以上4段經文,說的是耶穌本身的存有,祂原是在天上,後來降下到世間,未來再臨時也是要從天而降。 所以我們可以同意耶穌本當是從天降下,因為祂本是屬天的,這是存有的問題。 BUT,就是這個BUT!在耶穌被人所「生出來」這一事上,「生」就只有「生」而沒有「降」。 關於耶穌有「降」之處,只有祂的存有是降下的,如同聖靈也是降下的一樣,而將來耶穌也要再降下。 「存有的降,不是出生的降」、「存有的降,不是出生的降」、「存有的降,不是出生的降」、、、 結論就是這樣,好嗎!?各位前輩大大,宣講「降生」講了幾十年很難改厚!

ἀνασπάω向上拉,「救拔」(Grok)

  希臘語詞彙 ἀνασπάω (anaspaō) 的基本意思是「拉起、拔出、拖出」,由前綴 ἀνα- (向上、向後)與動詞 σπάω (拉、拖)組成。這個詞在古希臘文本中通常描述物理動作,如從某處拉出某物(例如拔劍、拉起錨)或將某人拖走。但它的具體含義和可能的隱喻或隱藏意義會因上下文而異。 字面意義的「拉」 物理動作 : 在荷馬史詩(如《伊利亞特》)或古典文獻中, ἀνασπάω 可能用於描述從鞘中拔劍(「拉出」武器)、從海中拉起船錨,或將某人從某地強行拖走。 例如,在戰爭場景中,這個詞可能描繪戰士從敵人身上拔出長矛,或將某人從戰車上拉下來。 在航海語境中,它可能指「拉起」錨,象徵啟航或離開。 動作的強烈性 : ἀνα- 前綴強調「向上」或「徹底」的動作,因此 ἀνασπάω 比單純的 σπάω (拉)更帶有某種用力或決斷的意味,可能暗示動作的急促或暴力。 可能的隱藏意義 希臘語動詞常因語境或文學用法而帶有隱喻或象徵意義, ἀνασπάω 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隱藏或引申意義: 情感或心理層面 : 「拉起」可能隱喻將某人從某種狀態中「喚醒」或「拯救」。例如,從悲傷、絕望或無知中「拉出」,類似於現代英語中的「pull someone out of a rut」(使某人振作)。 在哲學或宗教語境中(如新約聖經或後期希臘文本),這個詞可能用來表示靈魂被「提升」或「救贖」,因為 ἀνα- 的「向上」意象常與精神昇華相關。 強迫或控制 : 若用於描述將某人「拖走」或「拉離」,可能暗示強制性或非自願的行動。例如,在法律或政治語境中, ἀνασπάω 可能指將某人從家中拖出受審,或從某地強行帶走,帶有壓迫或權力行使的隱含意義。 轉變或啟動 : 「拉起」錨的意象可能象徵旅程的開始或某種重大轉變。在文學中,這類動作常隱喻新階段的開啟,特別是在史詩或神話中,啟航往往伴隨著命運的轉折。 類似地,「拔出」武器可能不僅是物理動作,還象徵衝突的爆發或決心的展現。 文化與語境的重要性 文學語境 :在史詩或悲劇中, ἀνασπάω 的使用可能帶有戲劇性,強調動作的關鍵性或命運感。例如,拔劍的動作可能預示戰鬥或死亡。 宗教語境 :在基督教文本(如新約聖經)或晚期希臘宗教文獻中,這個詞可能被用來隱喻靈魂...

西敏會議與教理問答相關(ChatGPT)

 西敏寺大教理問答(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是十七世紀中葉英國清教徒運動時期重要的神學文獻,其沿革與當時的政治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 歷史背景與西敏會議的召開 在1640年代,英國正處於內戰時期。國會(尤其是長期國會)與當時的國王查理一世在政治與宗教權力上產生嚴重衝突。國會中的許多成員是清教徒,他們渴望對英格蘭教會進行改革,使其更符合他們所理解的聖經教導,並期望建立長老制的教會治理模式。 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英國國會於1643年召開了「西敏會議」(Westminster Assembly)。這個會議由百餘位牧師、神學家和議員組成,旨在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教會制定統一的信仰宣言、教會治理規範、崇拜指南以及教理問答。其初衷是修訂英格蘭教會的《三十九條信綱》,但隨著與國王戰事的發展,以及與蘇格蘭盟約的需要(蘇格蘭當時已是長老會制度),會議的目標轉向了更全面的改革。 大教理問答的起草與制定 西敏會議最初計劃制定一部教理問答。然而,在實際的編寫過程中,與會者意識到不同群體的需要有所差異。原先由赫伯特·帕爾默(Herbert Palmer)草擬的版本未能完全滿足所有人的期望。 因此,在1647年1月,會議決定將教理問答分為兩部: 《西敏寺大教理問答》 (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 :設計為更詳盡、更全面的版本,主要供牧師在講壇上公開教導信徒時使用,也適合較為成熟的基督徒深入學習。 《西敏寺小教理問答》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設計為更簡明扼要的版本,適合兒童和初信者學習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西敏寺大教理問答》於1647年由西敏會議完成。它包含了196個問答,其內容與《西敏寺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的神學觀點保持一致,可以視為《信條》教義的詳細闡述和教導工具。 批准與影響 《西敏寺大教理問答》完成後,陸續獲得了重要的認可: 1648年 :蘇格蘭教會總議會(General Assembly of the Church of Scotland)採納了《西敏寺大教理問答》。 1648年 :英國國會也批准了此教理問答。 然而,其在英格蘭的官方地位並未長久。隨著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格蘭教會恢復了主教制,《...

基督新教「教派性質會議」(ChatGPT)

 基督新教自宗教改革以來,舉行過幾次具有歷史與神學分量的「 教派性質會議(Synods or Councils) 」,這些會議針對當代重大神學爭議,形成具有規範性的決議。以下是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新教會議: 🧭 一覽表:基督新教重大會議整理 會議名稱 時間地點 爭議核心 決議重點 神學意義 施馬加爾登會議 (Schmalkaldic Articles) 1537年,德國施馬加爾登 路德宗與羅馬教廷的教義界線 路德撰寫《施馬加爾登條款》以備神學辯護 強化路德宗核心教義,逐步發展信條化 海德堡會議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年,德國普法爾茨地區 教義教導工具需求 撰寫《海德堡要理問答》 成為改革宗重要信仰告白之一 第二次蘇黎世會議 (Second Helvetic Confession) 1566年,瑞士 改革宗教義統一 發布《第二瑞士信條》 改革宗國際信仰統一的重要文件 多特會議 (Synod of Dort) 1618–1619年,荷蘭多特 對抗亞米念主義 發布《多特信條》,闡明TULIP五大要點 奠定改革宗救恩論的經典框架 威斯敏斯特會議 (Westminster Assembly) 1643–1653年,英國倫敦 教會治理與教義統一(清教徒與英國國教) 撰寫《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與要理問答 英美長老宗、改革宗的重要信仰標準 洛桑會議 (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1974年,瑞士洛桑 世界福音宣教的挑戰與合作 發表《洛桑信約》 福音派合一、宣教神學的新里程碑 開普敦會議 (Cape Town 2010, Lausanne III) 2010年,南非開普敦 全球福音派面對文化、社會、公義議題 發表《開普敦承諾》 福音派與全球南方教會聯合見證的表達 🧱 二、詳細介紹幾個關鍵會議 1. 🏛️ 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時間地點 :1618–1619年,荷蘭多特 背景 :回應亞米念派的五項抗議(Remonstrants) 決議 : 清楚否定亞米念派的條件性預定 發布《多特信條》,內容就是 TULIP 五大要點的神學基礎 意義 :改革宗與亞米念派徹底分道揚鑣,是改革宗救恩論的分水嶺。 2. 📜 威斯...

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ChatGPT)

  預定論(Predestination)和雙重預定論(Double Predestination)是基督教神學中 最具深度又最具爭議 的教義之一。它們直接牽涉到: 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 救恩的確定性與公義性 神的愛與祂對罪的審判 下面我將為你清楚分段說明: 📘 一、什麼是「預定論」(Predestination)? 🔹 定義: 預定論是指: 在創世之前,神根據祂自己的旨意與計畫,預定某些人得救 。 🔹 聖經基礎: 羅馬書 8:29–30:「因為他所預先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 以弗所書 1:4–5:「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按著自己旨意所喜悅的預定我們…」 🔹 改革宗立場(單重預定): 神出於恩典揀選某些人得救(這些人一定會得救)。 其餘人則 在公義中被任憑 在自己的罪中滅亡(不是被逼滅亡)。 🔥 二、什麼是「雙重預定論」(Double Predestination)? 🔹 定義: 雙重預定論是指: 神不只預定誰得救,也預定誰滅亡 。 🔹 要點: 得救者是出於神的恩典與憐憫; 被定罪者是出於神的審判與主權決定。 🔹 代表性主張者: 加爾文(John Calvin) 在《基督教要義》中支持雙重預定(特別是在第3卷21–24章)。 他強調神不是消極「預見」罪人下場,而是積極按照祂的智慧與計畫執行祂的旨意。 🧠 三、誰發起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 名稱 身份 貢獻 奧古斯丁(Augustine) 5世紀拉丁教父 首次明確提出「神揀選人」與「人全然無助」的觀點,反駁伯拉糾主義。 加爾文(Calvin) 16世紀宗教改革家 發展出系統性的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是改革宗神學核心之一。 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1618–1619 明確捍衛預定論(TULIP系統),反對亞米念派的條件式預知預定。 🌍 四、為什麼預定論很重要? 面向 原因 🎯 強調神的主權與恩典 不是人先選神,而是神主動拯救我們(約15:16)。 🛡️ 給信徒救恩的確據 我們不是靠自己持守救恩,而是神堅固我們到底(羅8:30)。 🕊️ 防止誇口與律法主義 沒有人能因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或更敬虔而得救。 🔥 激發宣教熱忱 ...

改革宗的「鬱金香」與亞米念思想(ChatGPT)

 改革宗神學的「鬱金香」(TULIP)五要點,是十七世紀荷蘭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1618–1619)中,為回應亞米念派(Arminianism)而提出的救恩論總結。這五點教義環環相扣,構成一套完整、一致的救恩觀,彰顯上帝主權、恩典的主動性與人的全然依賴。 1. 全然墮落(Total Depravity) 內容 :人因亞當墮落,整個人性敗壞,不僅會犯罪,更無能力自救。這敗壞波及人的理性、情感、意志,使人在靈性上「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2:1),對神沒有尋求與順服的能力。 關鍵點 :不是說人一點好處都沒有,而是說人在靈性上全然無力回應神,若無神的主動恩典,人永遠無法自發地相信福音。 2. 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 內容 :神在創世以前,按祂自己的旨意與恩典,揀選一些人得救,而非根據人的行為、信心、或預見的反應。這揀選完全出於神的慈愛與計劃(羅9:11–16)。 關鍵點 :神的揀選不是根據人是否將來會信,而是神的主權恩典先臨到人,使人能信。 邏輯延伸 :若人全然墮落(第一點),那麼得救的起點必然不是人自己的選擇,而是神的主動揀選。 3. 限定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 內容 :基督的救贖是有計劃、有效果的。祂的死不是為所有人籠統地提供一個可能的救恩,而是實際為神所揀選的人贖罪,使他們真正得救(約10:14–15、太1:21)。 關鍵點 :不是說基督的死沒有無限價值,而是說祂的死在目的與果效上是「限定」的:為選民有效成就救恩。 邏輯延伸 :既然神主權揀選了某些人(第二點),那麼基督的救贖必然為這些人實際成就救恩,而非僅提供可能性。 4.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 內容 :當神揀選的人聽見福音時,聖靈會在他們心中有效地動工,更新他們,使他們甘心樂意地悔改信靠基督。這恩典不會失敗,最終會產生信心的回應(約6:37、44)。 關鍵點 :不是強迫人信,而是神改變人的心,使人自由地渴望神,這是從裡面被吸引,而不是外在被壓制。 邏輯延伸 :若基督為選民成就了救恩(第三點),神也必以恩典的能力實際把這救恩應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不能不信。 5. 信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內容 :真正得救的人,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