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恩獨作」、「神人偕作」之外還有什麼分類?各代表了什麼?(Grok)
在基督教神學中,關於得救(救贖)的理論確實有多種分類,除了你提到的「神恩獨作」(Monergism)和「神人偕作」(Synergism)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觀點或分支理論。以下我會詳細解釋這些分類及其代表的意義: 1. 神恩獨作(Monergism) 定義 :救贖完全是上帝單方面的作為,人類在得救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主動貢獻。這種觀點認為,人的意志因原罪而完全敗壞,無法自行選擇上帝,因此得救的全部功勞歸於上帝的恩典。 代表 :這是改革宗神學(加爾文主義)的核心立場,例如「預定論」(Predestination),強調上帝的主權和恩典的不可抗拒性。 關鍵教義 :如「唯獨恩典」(Sola Gratia)和「唯獨信心」(Sola Fide),但強調信心本身也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代表人物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奧古斯丁(Augustine)。 2. 神人偕作(Synergism) 定義 :救贖是上帝與人合作完成的。上帝提供恩典,但人需要通過自由意志接受或回應這恩典,才能得救。 代表 :這是亞米念主義(Arminianism)和東正教的立場。亞米念主義認為上帝的預知(Foreknowledge)與人的自由選擇並存,而東正教則強調「神化」(Theosis),即人通過與上帝合作逐步成聖。 關鍵教義 :人的自由意志在救贖中扮演積極角色,恩典雖必要,但不強制。 代表人物 :雅各·亞米念(Jacobus Arminius)、東正教神學家。 3. 普救論(Universalism) 定義 :認為最終所有人都會得救,無論其信仰或行為如何。這種觀點認為上帝的愛與恩典無限,無法容許任何人永遠失喪。 代表 :一些自由派神學家或早期教父(如俄利根,Origen)曾提出類似想法,但這在正統基督教中屬少數派,且常被視為異端。 關鍵教義 :強調上帝的普遍救贖意願(例如《提摩太前書》2:4:「上帝願意萬人得救」)。 爭議 :與地獄永罰的傳統教義相衝突。 4. 條件救贖(Conditional Salvation) 定義 :救贖取決於人是否滿足某些條件,例如悔改、相信或遵守上帝的律法。這種觀點與「神人偕作」有重疊,但更強調人的責任。 代表 :一些衛斯理傳統(Wesleyanism)或聖潔運動(Holiness Movement)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