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news.yahoo.com/示威者遭鎮壓-修女跪求緬軍勿開槍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3月 03, 2021 https://is.gd/LoUCL4Ann Rosa Nu Tawng唐格修女回憶,當天有許多民眾在教會經營的診所四處逃竄、躲藏,而安全部隊的人員則追捕、痛打這些人,她對此感到非常悲痛,希望能予以協助:「我是天主教的修女,但我也是緬甸公民,所以我和緬甸人民有同樣的感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向緬甸人民伸出援手。」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我與ChatGPT在講章交流之中的對話 4月 04, 2025 寫在前面:AI真是太厲害了。為了不使自己懶惰,我還是乖乖寫完逐字稿,之後才與AI交流交流。沒想到ChatGPT這麼全面@@ 我:「幫我把以下文章摘要約800字:「(路9:37-43)……(講章略)。 」 以下是你提供的文章內容的 約800字摘要 ,保留原文重點與神學思考脈絡,條理清晰,方便理解與分享: 在路加福音9:37-43中,記載耶穌醫治一位被鬼附身、出現抽搐症狀的孩子。這症狀雖被當時人視為鬼附,今日則可能是癲癇等神經疾病。本文指出,無論是病得醫治還是鬼被趕出,焦點都在於「人被耶穌醫治了」。 此事件在三本對觀福音書中有不同的神學焦點: 一、馬太與馬可的詮釋: 馬太福音 強調「信心能移山」,將醫治作為教導信心的起點,指出門徒無法趕鬼,是因信心不足(太17:19-20)。 馬可福音 記載最詳細,不僅描寫病情劇烈,更突顯「信心歷程」的重要(可9:14-27)。當父親對耶穌說「若你能…」,耶穌回應:「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父親則喊道:「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展現了信心的掙扎與成長。 此外,一些版本還提及趕鬼需「禱告與禁食」,這也在教會中引發對靈性操練的強調。然而,本文提醒信仰不能流於外表行為,而應保有如孩子般單純的信心。 二、路加的重點——「唉!這不信又悖謬的世代」 路加的記載較簡短,未多論信心或禱告,而是讓焦點集中於耶穌的嘆息:「唉!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這句話(路9:41)表達出耶穌對世代的不信與扭曲價值觀的痛心。 「唉!」(ὦ)在福音書中極少使用,通常出現在耶穌對人信心狀態的強烈情感反應中(如太17:17;可9:19)。耶穌在此斥責的,不僅是個別人,而是整個「世代」(希臘文: γενεά )的靈性狀態——一種對神不信任且價值觀被扭曲的集體心態。 三、「不信」與「悖謬」的意涵 不信 指缺乏對神的信心與信靠,是與神斷裂的關係。 悖謬 (διαστρέφω)原意是「扭曲」,象徵將神的旨意、誡命與價值觀曲解,甚至反過來攻擊神的善。 這兩者結合,是導致許多人無法經歷醫治與釋放的深層問題。 四、「不信與悖謬的世代」可能的對象 耶穌所責備的「世代」可以包含: 門徒 :雖被賦予能力,卻在面對棘手問題時顯出信心薄弱。 群眾 :他們只因吃餅得飽才跟隨耶穌,缺乏真正的信仰(參約6:26、66)。 歷世歷代的世... 閱讀完整內容
耶穌在對話中直接呼喚名字的人 12月 31, 2024 問了Copilot AI,回答了一些基本的,但是還是沒有全被列出,所以我閱讀經文後檢查補漏。以下是AI與我共同的回答: 耶穌直接呼喚名字的人: 馬大、撒該、抹大拉的馬利亞、彼得(西門、磯法)、拉撒路、保羅、(法利賽人)西門、(賣主的)猶大,以上共8位。 而「例外」的(不知是否為對話中的「姓名」者):撒但、聾啞的靈,以上共2個。 1 馬大: 耶穌在馬大家中時,呼喚她的名字,提醒她不要為許多事憂慮,而要選擇那更好的部分。這段經文出自《路加福音》10:41-42。 2 撒該: 耶穌在耶利哥城遇見撒該,並呼喚他的名字,告訴他要住在他家中。這段經文出自《路加福音》19:5。 3 馬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 耶穌在復活後,呼喚馬利亞的名字,使她認出他來。這段經文出自《約翰福音》20:16。 4 彼得: 耶穌在彼得三次不認主後,呼喚他的名字,並問他是否愛他。這段經文出自《約翰福音》21:15-17。 另外,耶穌在《馬太福音》16:17中呼喚彼得的名字,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按:約1:42耶穌呼召門徒時看到他,說的是「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而有古卷把「約翰」寫成「約拿」。再按:西門是希伯來語的「西緬」(意為「聽見」),磯法是亞蘭語、彼得是希臘文,同意思為「磐石」。 按:太17:25也有喚「西門」。 按:可14:37同上,喚「西門」。 按:路22:31「西門,西門,撒但要得着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另34節「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 5 拉撒路: 耶穌在《約翰福音》11:43中呼喚拉撒路的名字,叫他從死裡復活。 6 掃羅(保羅): 在《使徒行傳》9:4中,耶穌在大馬士革路上呼喚掃羅的名字,問他為什麼逼迫他。 按:7 西門(法利賽人):在路加福音7:40裡,耶穌在罪婦用香膏抹腳的場景裡對請祂吃飯的法利賽人西門問話論「多得赦免的愛多」。 按:8猶大(賣主): 路22:48耶穌直呼其名。 經過檢查,這些是新約聖經中耶穌直接呼喚名字的人。 一些例外: 太4:10耶穌叫「撒但,退去!…」不知是否為「名字」。 可9:25「聾啞的靈」不知是否為名字。 路10:42耶穌間接的提到馬利亞(伯大尼),但是是在與馬大的對話中,不是與馬利亞直接對話。 閱讀完整內容
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ChatGPT) 5月 03, 2025 預定論(Predestination)和雙重預定論(Double Predestination)是基督教神學中 最具深度又最具爭議 的教義之一。它們直接牽涉到: 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 救恩的確定性與公義性 神的愛與祂對罪的審判 下面我將為你清楚分段說明: 📘 一、什麼是「預定論」(Predestination)? 🔹 定義: 預定論是指: 在創世之前,神根據祂自己的旨意與計畫,預定某些人得救 。 🔹 聖經基礎: 羅馬書 8:29–30:「因為他所預先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 以弗所書 1:4–5:「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按著自己旨意所喜悅的預定我們…」 🔹 改革宗立場(單重預定): 神出於恩典揀選某些人得救(這些人一定會得救)。 其餘人則 在公義中被任憑 在自己的罪中滅亡(不是被逼滅亡)。 🔥 二、什麼是「雙重預定論」(Double Predestination)? 🔹 定義: 雙重預定論是指: 神不只預定誰得救,也預定誰滅亡 。 🔹 要點: 得救者是出於神的恩典與憐憫; 被定罪者是出於神的審判與主權決定。 🔹 代表性主張者: 加爾文(John Calvin) 在《基督教要義》中支持雙重預定(特別是在第3卷21–24章)。 他強調神不是消極「預見」罪人下場,而是積極按照祂的智慧與計畫執行祂的旨意。 🧠 三、誰發起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 名稱 身份 貢獻 奧古斯丁(Augustine) 5世紀拉丁教父 首次明確提出「神揀選人」與「人全然無助」的觀點,反駁伯拉糾主義。 加爾文(Calvin) 16世紀宗教改革家 發展出系統性的預定論與雙重預定論,是改革宗神學核心之一。 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1618–1619 明確捍衛預定論(TULIP系統),反對亞米念派的條件式預知預定。 🌍 四、為什麼預定論很重要? 面向 原因 🎯 強調神的主權與恩典 不是人先選神,而是神主動拯救我們(約15:16)。 🛡️ 給信徒救恩的確據 我們不是靠自己持守救恩,而是神堅固我們到底(羅8:30)。 🕊️ 防止誇口與律法主義 沒有人能因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或更敬虔而得救。 🔥 激發宣教熱忱 ...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